走进娄葑街道星湾社区群星苑三区49栋大门,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五彩文化墙首先映入眼帘,毛笔手书的《49栋楼道文明公约》点缀其间,让人眼前一亮。文化墙下,摆着一张深褐色圆桌、几把椅子,这是楼里居民的“议事厅”,但凡是社区的大情小事,大家总爱坐在这里议一议。
设阵地、问需求,“混搭”社区议出融合共治
娄葑街道星湾社区管辖着两个小区,其中群星苑三区是动迁安置小区,交付已有10多年;星翠澜庭则是商品房小区,2020年后陆续交付使用。这样的“混搭”,在娄葑街道也是“独一份”。小区居民构成多元,社区管理质量也有差异,常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事。
怎么改变现状、解决问题?星湾社区党总支书记潘建静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我们以楼幢为单位,打造‘楼道居民议事厅’,引导居民常态化开展楼道议事会,以此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物业服务是居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此,星湾社区多次组织召开楼道议事会,组织“红色管家”志愿者、楼道长、居民代表、物业代表等,为物业管理的模式、标准、服务内容等方面建言献策。通过一次次共商共议,潘建静与居民们共同找到了提升物业服务品质的良策:以党建为抓手,推动两家物业公司取长补短、融合提升。在潘建静的推动下,两家物业公司结成“红色联盟”,精准聚焦本小区居民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群星苑三区的物业公司逐渐引入对方的专业服务理念,工作时间从朝8晚5变成了如今的7:30到19:30;备受动迁居民点赞的磨刀、修鞋、织补等便民服务“移师”星翠澜庭,也受到热情欢迎……
促解纷、睦邻里,居民携手制定“文明公约”
由于群星苑三区是动迁小区,许多居民还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习惯于在楼道里堆放杂物,既影响环境卫生,又存在安全隐患,还造成了邻里关系紧张。
社区了解情况后,以问题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楼道为突破口,组织该楼栋居民召开楼道居民议事会。在“红色管家”志愿者的引导下,居民们经过长期、热烈讨论,终于就垃圾分类投放达成一致共识,因此产生的邻里矛盾也迎刃而解。管家还以此为契机,针对居民养宠、小区环境养护、电瓶车违停等问题,广泛搜集居民的诉求和建议,共同制定楼栋《文明公约》。“垃圾分类要规范,投放垃圾要到位”“务请住户更努力,维护小区好环境”……在大家的热情参与下,一条条朗朗上口的公约被书写下来,挂在了楼道的显眼位置,时时提醒着居民自律言行。
组队伍、建机制,“援法议事”丰富治理模式
“在我们社区,部分动迁居民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生活,自治能力不强;商品房居民彼此交流少、关系比较疏离。” 潘建静说,社区探索的“楼道微治理+援法议事”基层治理模式,能够动员“熟人社会”和“生人小区”居民走出小家,共同为楼道管理、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形成“小楼道、大社区”的自治模式。
该模式施行以来,社区推动居民自主协商,打造了15个特色楼道。在党组织引导下,楼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下推进民事民议、民事共议,常态化开展援法议事活动,平均每个楼道开展议事会15次,自主协商解决问题12个,居民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显着增强。同时,社区广泛招募“红色管家”、“法律明白人”、社区法律顾问等力量组成志愿队伍,为居民议事提供专业法律知识支撑,让法治为社区治理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