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堤与苏州历史上一位着名文人有关,他的名字叫俞樾。
李公堤一、二期为东、西走向,堤上,以步行最为让人感到舒适。从西往东,约300米,右侧立卧着一块石刻,上有《李公堤记》全文,“吴,故泽国也……”,该篇正是俞樾所着。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他是清末着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章太炎、吴昌硕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受朝廷赏识,任河南学政,后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
自从李超琼与他相商建堤后开始,俞樾便产生了为将建之堤写一篇记的愿望。陪同李公,两人一起来到如今的“双湖”,“浅者沮洳,深者洄洑,其大者灏溔潢漾,弥望无涯。虽饶荷䓈芰莲之利,亦极叠淄盘涡之险。”此时,佳句已在俞樾心中默默酝酿。
俞樾的一生以经学为长,旁及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博大精深。
由于李公堤,因为李超琼,更为走近俞樾,那天中午,我走进了位于苏州古城区马医科旁之曲园。1980年,在其曾孙俞平伯,还有顾颉刚、叶圣陶等文人的建议下,苏州市政府已经恢复了曲园的原貌。
当年的俞樾寓居于此,他珍爱曲园,故以此为号。“双湖”归来,他在这里开始书写《李公堤记》,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润色。
园子不大,占地共2800平方米,闹中取静。其风格与附近景德路环秀山庄几乎一致,那里以太湖石假山出名,为中国之最。曲园之最为当今人们传唱皆因其“春在”和“乐知”两堂名,其文化氛围浓郁。
道光三十年(1850),俞樾举进士,于保和殿复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首句即以“花落春仍在”开笔。不坠青云之志,读来让人于失落中看到希望,大为主考官曾国藩欣赏,故取他为第一。
“乐知”两字有刘禹锡《陋室铭》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当时的文人政客频繁往来于此,李超琼亦于其中,盛况空前。
同治十年(1871),曾国藩到苏州阅兵,“与光同尘”,曾公前来曲园,看望得意门生。一生中,他培养了曾国荃、李鸿章和俞樾三位“拼命三郎”,一位拼命打仗,一位拼命做官,一位拼命着书。
拼命着书者对苏州贡献巨大,不仅有《春在堂全书》《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着作,俞樾的一生在楹联、书法上更有极高造诣。
俞樾的楹联长短皆具,譬如:“道因时以立;理自天而开”,道理通俗易懂,充满智慧、哲理;譬如:“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巳苦下情迟上达;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对仗工整,为官之理念难能可贵;譬如:“念老夫毕世辛勤,藏书数万卷,读书数千卷,着书数百卷;看吾孙更番侥幸,童试第一名,乡试第二名,殿试第三名。”深厚的文字功底,让我们体会到了他晚年之顺心如意。
苏州寒山寺的唐朝诗人张继着名的“枫桥夜泊”诗碑乃俞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书,笔法圆浑凝重、老练流畅、俊逸洒脱。李公堤碑亭内被玻璃所罩之青石碑,乃当年旧物,上书“李公堤”三个大字,亦出自他手笔,遒劲有力。
欣闻苏州新闻出版集团、苏州广电传媒集团、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已在园区同时揭牌,市区与园区,以文化为载体,相互交汇,融合发展。俞樾当年“春在”之积极正是当今我们文化自信之体现,李公堤的天时正艳阳。
作者 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