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体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电子期刊 > 今园区周刊 > 22年10月28日 > 湖畔映像

        李超琼

        李超琼

        苏州日报 时间:2022-10-28 10:33
        时间:2022-10-28 10:33|来源: |浏览量:|字号:

        李公堤得名源自一个人,他叫李超琼。

        李超琼(1846-1909),字惕夫、紫璈,四川合江县人。他的童年在牛背上度过,七岁那年开始读书,十九岁成为秀才,后连续多次参加乡试。

        四川乃古时读书人藏龙卧虎地,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千载难遇之大文豪苏轼,世人皆慕。因此,蜀地民风好学。屡试未中举后,父亲建议李超琼去东北。听从父命,他于1878年奔赴顺天府,次年得中。

        清时,中举即入仕,可以为官。因暂时无缺,故需候补。此时的李超琼已经至人生第三十四个年头,时局动荡,世事沧桑,百姓生活艰难,他已有感知。内心善良正直的他默默告诉自己,“等到了地方任职后,权一定要为民所用,我必须做出成绩,造福一方。”

        光绪十三年(1887),李超琼赴任常州府溧阳县令。从此后,他的一生都在溧阳、元和、阳湖、无锡、吴县、南汇、上海、长洲等地及周边为官。宣统元年(1909),他在乌鹊桥殁于任上。

        李超琼一生廉政爱民,在苏州及周边地区留下了为官好名声。在朝廷考核中,他两次被评为出众,四次受到嘉奖。正是一生要做好官的理念让他始终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竭尽全力。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李超琼调任元和知县,这里是当时的苏州。早在雍正二年(1724),此时被称作长洲的苏州被一分为二,一个被称为元和,另一个仍然叫长洲。乾隆《元和县志》载:“苏淞常三府所属州县钱粮繁重,故分拆。”因此,那时的元和是一个年轻的县,东至昆山,北至常熟,西出阊门十里,南到吴江,姑苏城归在元和。

        初入元和,李超琼对姑苏城感到既兴奋又好奇,一首《初到苏州》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

        湖港纵横是路,帆樯起仆随风。

        客子轻舟乍泊,阊门灯火初红。

        吴语听犹隔阂,土风昔号靖嘉。

        水上笙歌几处,宵深弦调谁家?

        这首六言诗写出了李超琼对阊门繁华的赞叹,也写出了他对吴地的陌生“隔阂”感,激起了他在这里想要成就一番大业的梦想,朴素又真实。

        江南素来水乡,苏州尤是。阊门繁华,葑门城外尚还泽国。荷花塘、斜塘、黄天荡、金鸡湖、独墅湖等,自然河道纵横交错,这里的人们出行都用船。金鸡、独墅两湖之间并无阻隔,每逢雨季,洪水肆虐,水势滔滔。舟行往来,时有船翻,激浪涌岸,给两湖中间的村庄带来了很大冲击,水土田地流失严重,长此以往,斜塘村将不复存在。

        光绪十六年(1890),听闻水祸,李超琼多次前往考察,他对当地百姓生活之苦感同身受,表示一定要解民之困,保斜塘平安。回府后,他拜访当时已经退居在苏州马医科曲园的原朝中翰林学士,其时已为国学之师的俞樾,向他请教相商。最后决定,在金鸡、独墅两湖之间筑堤修坝,以杀水势。俞樾《李公堤记》:“邑侯李公超琼,下车之始,咨访疾苦,以兴锄利氓为己任。”士人“集资以助”,百姓“以工代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苏州城出现了众人齐心协力修建“重点市政工程”之盛况。为节省开支,堤坝的大部分材料均取自城内“碎瓦残壁”,“以实堤身,故财不费。”动脑筋想办法,勤俭节约也能成大事。光绪十八年(1892),大堤建成。从此双湖美景出现,长龙卧波,舟行平稳,百姓乐业,也为如今我们园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地理基础。

        李超琼不仅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官,还是一位勤于捉笔的文人,他的一生笔耕不辍,写下日记文字无数。《船石居日记》《草心庐日记》《湖游十日记》《衔恤日记》《北行日记》《京寓日记》等,他的书写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晚清珍贵一手资料,为人们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极大帮助,史学贡献巨大。

        “从来景醉一湖水,依旧烟笼五里堤。”如今的李公堤游人如织,繁华出现。李公超琼之梦想在现代园区人的手中变得更加壮丽,“美哉斯举乎!”

        作者 苏生

        《苏州日报》2022年10月28日B04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