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体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电子期刊 > 今园区周刊 > 22年09月16日 > 湖畔映像

        对考古遗址的一个历史哲学解读

        对考古遗址的一个历史哲学解读

        ——以六千年前的草鞋山文化为例(下)

        ——以六千年前的草鞋山文化为例(下)

        苏州日报 时间:2022-09-16 10:43
        时间:2022-09-16 10:43|来源: |浏览量:|字号:

        草鞋山遗址里的良渚文化层,看来属于良渚文化早期,从它出土的文物来看,它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就是玉器。

        那么,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如何看史前草鞋山人从马家浜到崧泽再到良渚文化的、越千年而未断的“创造性进化”轨迹?

        草鞋山人的国家起源试验

        六千年前的草鞋山人,在“创造性进化”的过程中,居然在这里开始了国家起源的试验,而且作为文明古国的萌芽,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三个标志:马家浜文化遗存的古稻田灌溉系统、最早的玉琮以及最早的衣冠人物的出现。

        ●“田”与公共权威的萌芽

        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表明人不仅从采集渔猎的自然食物链上解放出来,而且还开始从顺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并为自然确立法则,诸如从采集食物到种植食物,从打猎到驯养。有了种植和驯养,文明便开始了积累,农业文明有了积累,有了剩余财富,便为国家起源准备了经济基础。

        草鞋山马家浜文化层的古稻作农业,已经开始了灌溉系统和“田”的划分,而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化。

        考古人发现,草鞋山马家浜水稻田有74块,分东西两片,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原生土面上,有田埂。西片水田,以池塘为灌溉水源,东片水田,以蓄水坑或水井为灌溉水源,它们结构相似,由小块浅坑、水沟、水口串连而成。

        从供水来源的角度来看,东、西两片的水稻田,分别代表了以水井为水源和以水塘为水源的两种灌溉系统。以水井为水源的灌溉系统,由水井、水沟、水口组成,所有田块和水井相互串联,可相互调节水量;以水塘为水源的灌溉系统,所有田块分布在大水塘沿边,有水口沟通的田块,可调节稻田水量。“田”是一种生产方式,它反映了马家浜人对于稻作工艺的掌握程度,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马家浜人对土地规划的要求。“田”与人工灌溉密不可分,体现了农业国家的初始职能——国家化的治水职能,这里有可能是史前中国治水的源头,最早的“大禹治水”或出于此,表明这里也是中国治水文化的起源。

        稻作,也是衡量草鞋山人幸福指数的一个指标。据考古学者研究,河姆渡人的稻作收获,仅供喝粥,他们还是以采集、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种植、养殖,都还处于尝试“农艺”阶段,而良渚人则可以吃米饭了。草鞋山人在马家浜文化时期,能否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呢?草鞋山马家浜文化初期,稻作生产已初具规模,至马家浜后期,稻作生产已经成为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水田灌溉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到形制各异的陶釜这类食器,包括马家浜人留下的炭化粳米粒,似乎可以给出一个肯定的判断,这里的先民已经开始吃米饭了。

        如果说此前采集和渔猎作为人类的谋生手段,还是动物性本能的拓展和延伸,食物的来源要靠自然提供。那么,在全新世突然出现的农业和制造业以及畜牧业,则是人类超越自身、征服自然、见证自我的创造性进化。

        ●“中华第一玉琮”

        迈向古国文明的第一步,从新石器时代走向青铜时代,这是世界文明史的通例,但中国却是个例外。当西方文明正走向青铜时代时,中国文明则顺着新石器文明的惯性,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高级阶段——审美的玉器时代。如东北辽河一带的红山文化、长江以北的凌家滩文化,玉器以爆发式呈现,成为主流文明样式。

        青铜文化与玉文化有不同的文明属性,因青铜而形成的国家本质,有明显的暴力认同特征;而玉制国家,则呈现出文化认同的特性。

        玉石细腻,俗称“软玉”,无法作为功利性的工具使用,基本为先民精神生活的凭借,在审美层面表达信仰的共识,不同的器型表明不同的精神功能和不同身份的公共精神诉求。

        草鞋山文化遗址初现文明古国萌芽的第二个标志,就是在第二层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中华第一玉琮”。“玉琮”是祭祀礼器,草鞋山人通过“玉琮”在与天地沟通的统一的公共精神生活中,产生了公共组织和权威。

        在良渚文化中,玉琮,象征信仰的精神生活,代表神权;玉钺,象征王权;玉璧,是财产私有权的标志,表明财产私有意识的出现,也是古国民的身份证。三者之中,玉琮最重,它也是身份分化的重要例证。

        良渚文化时期,已有身份等级出现,国家意识开始萌芽。这一时期的宗教,以玉礼器作为宗教的物化形式,而且还是以“统一神”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玉琮作为“统一神”的象征,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成为“玉礼巫政之国”的核心。

        草鞋山遗址的第二层M198墓葬,是一座典型的良渚文化类型墓葬,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等随葬玉器。据考古发掘,墓葬露出时先发现一件玉琮,外方内圆,刻有兽面纹饰,这是首次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琮,第一次给出了玉琮的年代线索,在此前只有传世的玉琮,可以追溯到西周,却从未在墓葬里发掘过玉琮,因此,这件从五六千年前的史前墓葬中横空出世的“玉琮”,为长期被视为传世品的“周汉古玉”的玉琮,确定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出身,也就是说“周汉古玉”的玉琮来源于良渚文化,以此确定了玉琮产生的史前文化坐标,同时,证明了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

        现实中玉器始终与身份相关。据考古发掘,该墓葬的墓主为男性,陪葬两位二次葬的女性,一共有三组陪葬器物。第一组,在墓葬中部,有穿孔石斧、穿孔玉斧、小玉琮、玉珠,南部有玉璧一件、玉琮2件以及玉镯、玉管、玉珠等,北部有陶器9件。玉石器多在头部左右,陶器多在脚部。第二组,靠近两位二次葬的女性脚部,除了陶器,随葬品也有玉琮、玉璧、玉饰等。第三组,靠近二次葬女性的头部,有玉璧1件、玉珠11颗和刻有精细花纹的薄壁轮制黑皮陶器。可见,两位从葬的女性身份高级,表明了男性墓主的地位,应该具有特殊身份和权威,尤其是不同级别的三件玉琮,反映了墓主拥有祭祀权。

        所有这些文明的要素,几乎都在全新世萌芽。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形态、从族群状态走向国家形态,真可谓是一部国家主义进化的历史传奇。

        草鞋山玉琮的出土,表明草鞋山人在6000年前,就用玉开启了礼制文明的曙光,来到了国家起源的入口处。

        ●草鞋山人是衣冠人物

        衣冠人物的出现,是草鞋山古国文明形成的第三个标志。

        考古学者在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第10层,发现了3块炭化纺织物残片,这是目前出土最早的葛麻纺织品实物。经鉴定,3块炭化纺织物残片,其纤维原料可能是野生葛,织物以纬起花,罗纹织;经密每厘米约10根,纬密每厘米罗纹26至28根,每厘米13至14根,花纹为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组织结构是绞纱罗纹嵌入绕环斜纹,还有罗纹边组织。

        有了葛麻织物,还有草鞋山良渚文化层出土的玉冠形器和玉梳背,让草鞋山人开始穿衣戴帽,成为第一代衣冠人物。古国文明,不会在茹毛饮血中起源,它要在作为财富标志的衣冠人物中产生,在采摘和狩猎的自然状态里,不会有私有财产出现,只有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经济行为里,才能通过剩余价值的积累形成私有财产。

        那些织物残片,还有束发玉冠、玉梳背以及骨簪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最早的衣冠,也许草鞋山人就是中国最早的衣冠人物。

        谈到国家起源,我们可以设想有三个阶段,草鞋山文化或处于国家起源的小试阶段,良渚文化或为国家起源的中试阶段,而良渚文化在大迁徙中形成的良渚化世界,则是文化中国的形成与普及阶段。

        草鞋山文化是良渚文化的先驱,它像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一样,首先打开了玉文化的审美之眼,共筑了一个史前良渚化世界的文化中国。在对美的追求上,没有比玉文化更彻底的了;在对美的表现上,没有比玉器更纯粹的了;在人类所有的生产活动中,没有比制造玉器更超越功利趋于审美的了。迄今为止的各种产业,都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只有玉器生产,一开始就是为了审美——为美建立标准和规范,使美呈现出文明样式。正是审美,导致“玉石分离”,不仅确立了玉的独立品位,而且通过玉,美也得到了集中反映。“玉之美”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启了美的原始统一性,将文明的功利性、权威性和神圣性重新纳入审美的统一性中,以新的本体性和主体性,以特有的玉器制作方式——琮钺璧,缔造一个审美的国度。

        (作者系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

        作者 李冬君

        《苏州日报》2022年09月16日B04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