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体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电子期刊 > 今园区周刊 > 22年09月02日 > 湖畔映像

        对考古遗址的一个历史哲学解读

        对考古遗址的一个历史哲学解读

        ——以六千年前的草鞋山文化为例(上)

        ——以六千年前的草鞋山文化为例(上)

        苏州日报 时间:2022-09-02 10:00
        时间:2022-09-02 10:00|来源: |浏览量:|字号:

        大约一万年前后,人类在“全新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考古学称之为新石器时代。作为文明概念的“全新世”,进入8000年前至4500年前之间,是地球上最温暖的时期,人类创造文明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有了这3500年的全新世大暖期打底子,人类也终于站稳了脚跟,开始向全球发展,并真正具备了作为万物尺度的架势,因为,人类为了向自然争取自由,开始了创造。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一只脚迈开了文明的进程,而另一只脚,却还在自然进化的窠臼里,那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是从自然界向文明世界转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人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创造。创造,不同于自然进化,表现为人的“创造性进化”。

        加工石器,是人类顺应石头自然属性的一种制作,是自然进化,而烧制陶器,则是人类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器物,是自然界里原本没有的、由人创造出来一种新的形式,叫创造性进化。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当然不错,可蚂蚁、蜜蜂也都劳动,猴子采摘、狮子狩猎不也是劳动?所以,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人,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人。因此,人在创造性劳动中,创造了自己。以此来看所谓“文明进程”,其实,也就是个“创造性进化”的过程。

        创造超越进化,进化是在自然的空间里进行,而创造则在想象的空间里展开;想象,并非来自进化,创造,也不是自然的成果。如果人类命中注定要从自然里面异化出来,那就必须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对立面来把握,就必然要从自然的产物变成万物的尺度,从自然安排好的食物链和生态循环圈里解放出来,为自然立法。

        这就是新石器时代呈现的人类文明的样式,从量变到质变,从自然进化转向文明进程,人类开始了新的历史性成长。

        全新世大暖期,太湖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史前文化的主流区域,而且还是形成文化中国的重要源头之一,这里孕育了史前文明的草鞋山人,他们是一批人类意识觉醒了的人。

        人一旦认识到自己是个人,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形态,便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开始定型人的生活方式,草鞋山人就是这样一批原创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从草鞋山遗址中可见,原创无处不在,表明“原始人”,是第一批创造文明世界的人。

        “创造性进化”的见证

        6000多年前,草鞋山人就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烧制陶器、灌溉稻作、人工养殖、土木建筑、罗纹纺织……尤其是他们先于良渚文化掌握了治玉工艺,开始了文化中国的美的历程。

        治玉,虽然仍是顺应石头的自然属性去延伸,但是能将石头里的美石——玉分化出来,承担审美和信仰的礼仪性功能,就已经说明,正是人的精神诉求,成为人类“创造性进化”的原动力。

        草鞋山文化遗址,位于今365现金官网_365在线娱乐平台官网_365bet平台网投唯亭镇,因靠近阳澄湖附近的草鞋山土墩而得名,属于良渚文化的一支,但它时间上又早于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因而可作为良渚文化的先驱样式。

        该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堆积层,竟然厚达11米、分为10个文化层级、五种文化类型,而且各个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非常明晰,文化的连续性实属罕见,给出了史前继承与创造性进化的发展样式,被考古界称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南史前文化的标尺”。

        十个不同层级的文化堆积,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历史时期,按其揭示的先后顺序,从下依次往上排列:第十、九、八层,属于马家浜文化,第七、六、五层,属于崧泽文化,第四、三、二层,属于良渚文化,最上面的第一层,属于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

        这个序列,从新石器时代之初的文明产物,到早期国家形态的文明初曙,可谓应有尽有,将它们一一陈列出来,就是一部展现太湖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明系列的历史编年,尤为可贵的是,它们清晰地呈现了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最重要的三个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文明传承关系,保存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性,被考古界誉为江南史前文化的“三叠层”。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可资研究的完整的物质文明标本。

        “三叠层”的提出,源于考古学家梁思永。1931年,他在发掘安阳高楼庄后岗时,发现了殷商文化层在上,龙山文化层在中,仰韶文化层在下的三种文化堆积依次叠压的关系。据此,他判断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早于殷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并以此确定考古堆积层的文化编年和时间坐标。但那是中原“三叠层”,而草鞋山遗址,却提供了另一个“三叠层”——江南“三叠层”。

        马家浜文化,因其最早发现于浙江省嘉兴市的马家浜遗址而得名,距今约7000-6000年,与杭州湾余姚河姆渡文化同期,属于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较早阶段的遗存,分布范围西含太湖流域,东到沿海一带,北抵长江一线,南达杭州湾至钱塘江北岸。

        而草鞋山遗址的马家浜文化层,优于马家浜文化其他遗址的表现,在于它的水田灌溉系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灌溉系统”,这一灌溉系统,截至目前,共发掘了74块水稻田遗迹,以及众多炭化粳籼稻谷,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还有它的葛麻纺织品,也有不俗的文明表现等。

        崧泽文化,因其上海市的崧泽遗址而得名,距今约6000-5300年,它承接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分布范围仍以太湖区域为中心,向西扩展到南京—镇江一带,而其北界,则已越过长江。

        草鞋山遗址里的崧泽文化,比起马家浜文化,就显得平平,不像马家浜时期那样有突出的表现,虽然在各方面对马家浜人的“创造性遗产”都有发展,诸如,出现了养蚕和丝织技术,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水稻种植的农业,已经超越了自然状态的采集渔猎阶段,还出现了陶鼎、玉璜等具有文明标志性的物件,但草鞋山遗址的崧泽人,与其他地区同时代崧泽人相比,基本“雷同”。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高级阶段,遗址遍布江浙,但其文化影响却遍及中国南北,因其首先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000年。良渚文化接着崧泽文化发展,分布范围西起宁镇山脉东侧,东到东海沿岸,向北分布到长江以北的海岱地区,向南直到杭州湾,几乎覆盖了整个东南部,统一了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四千年前之际,良渚文化全方位大迁徙时,几乎覆盖了整个华夏。世界史上曾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而形成希腊化世界,史前也有一个良渚人大迁徙形成的良渚化世界;如果说希腊化世界具有的文化传播学的价值,那么良渚化世界则具有缔造史前文明的意义。

        的确,良渚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走出来,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玉器时代。西方文明里没有这么个玉器时代,直接从新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时代,所以,玉器时代成了中国文明的标志。良渚文化以玉文化统一了史前中华,缔造了以玉文化为底蕴的中华文明。

        (作者系《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

        作者 李冬君

        《苏州日报》2022年09月02日B04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