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新两国合作的旗舰项目,园区经过28年的开发建设,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发展水平均在国内开发区中处于领先,即将迈入而立之年。
当前正处苏城盛夏,园区车水马龙,处处呈现繁忙的建设场景,疫后归来的园区正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以冲刺决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速推进“四个一流”(即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特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建设,努力为全市发展挑重担、作贡献。
产业新区剑指一流
今年以来,园区生物医药领军企业亚盛医药不断迈出发展新步伐,公司在研原创新药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抑制剂APG-5918于近日获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这是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中国原研EED抑制剂。
亚盛医药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立足于园区、面向全球的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去年年底,亚盛医药全球总部、研发中心一期在园区上市企业产业园投用,主要用于总部运营管理、创新药研发与配套保障。
开发建设28年来,园区始终坚持“产业立区”“产业强区”“产城融合”,初步形成“2+3+1”特色产业体系,按照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总要求,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产业要发展,载体是地基,在园区上市企业产业园,已经有像亚盛医药一样的35个优质企业落地。
聚焦高端产业,园区“剑指一流”,跑出发展“加速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产业、人才、技术三个专项竞争力跃居全国首位,创新企业数、国家重点创业人才规模、一类新药临床批件数、企业年度融资总额、生物大分子药物总产能5项指标连续三年在全国占比超20%;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被评为“全球八大微纳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拥有全球“灯塔工厂”2家(全市5家),成为全省唯一“省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集聚省级总部机构56家,占全省17%。
开放特区加持赋能
5月底,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微软苏州二期项目主体结构全线封顶,项目计划于明年8月投入使用。早在十多年前,世界500强微软就积极开展在园区的创新布局,深化合作共赢,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苏州分院如今已成为微软在亚太地区成长速度最快的研发中心。
开放是园区与生俱来的基因,中新合作、自贸区等高层次开放平台不断为园区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园区更是迎难而上、抢抓机遇,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赋予园区经验新的时代内涵。
中新两国政府成立了“中新365现金官网_365在线娱乐平台官网_365bet平台网投联合协调理事会”,先后举行了22次会议,赋予园区130项先行先试政策,园区自主、有选择地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组织专业管理人员210批、4096人次赴新培训,为全国近200个开发区培训干部3万多人次,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跨越。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园区累计吸引外资项目4900多个,其中1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66个,实际利用外资378.2亿美元;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设立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支持500余家企业到5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累计投资金额149.4亿美元;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三年来,勇担“探路、引领、突围”使命,坚持“全员自贸、全域自贸”理念,全面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0余项,其中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1项在全省示范推广。
创新园区活力迸发
园区持续完善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深化校地产学研用合作,“科技之花”正加速结出“产业之果”。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落子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掀开了园区校地合作新的一页,多年来围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科研与转化等方面为园区、为苏州贡献了重要力量。2020年,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签约并启动建设,明确将进一步整合校地优势资源,推动科教融合、汇聚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形成校地协同创新与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园区深知,要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上率先成势,必须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人才培育能力。当前,园区紧紧抓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汇聚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累计集聚大院大所36家、知名高校33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30家、上市企业59家,中国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39家、约占全省一半,人才总数多年保持全国开发区第一,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219名、其中创业类占全国7%。
厚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人才生态,夯实了企业创新的沃土。去年,园区先后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苏州获批建设以园区为核心先导区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级平台的落地再度为园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园区将积极引进和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发挥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全面发力“一流创新园区”建设。
中心城区更具魅力
园区企业总部基地紧临沪宁城铁园区站,将重点引进在高新技术领域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功能性总部。该项目以科学发展为理念,融汇“智慧+绿色+生态+韧性+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依托园区站铁路枢纽作用,将建设成为枢纽与城市相融合、开发建设高密度、城市功能高复合、交通集散高效率的站城一体示范区。
坚持“项目为王”,抢时间、赶进度、拼速度,今年以来,园区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在2022年二季度重大项目推进会现场,33个项目集中开工、24个项目竣工投产,上半年,园区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将达90%,竣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850亿元,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充分释放了稳增长、稳预期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经过28年的开发建设,园区产城融合特色愈发鲜明。园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
对标广大人才和市民的美好期待,园区正加速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一方面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把宜居的城市环境、最优的城市形态、精细的城市治理覆盖到园区的每一个角落,提供更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扩大优质消费供给,加快引入高端消费业态,提升商业密度,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打造品牌商贸、特色文体、知名会展等活动,提升金鸡湖商圈活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天堂。
作者 唐晓雯
《苏州日报》2022年07月08日B02版